青岛西海岸报:
□本报记者 李涛
因海而生,向海图强。丰富的海洋资源、鲜明的海洋特色是西海岸新区的靓丽名片,也是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未来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西海岸新区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勇担经略海洋国家战略使命,全面塑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努力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
记者日前从区海洋发展局采访获悉,今年以来,新区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谋划,坚持“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开放通海、生态养海、统筹陆海”工作思路,牢牢牵住项目建设“牛鼻子”,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畅通海洋开放合作通道,海洋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经略海洋取得新突破。
夯实项目压舱石
陆域研发培育基地307亩、岩礁池保种试驯基地101亩、海域生态养殖基地11625亩……初冬时节,琅琊镇中国北方海洋种业繁育中心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布局宏伟。
“项目计划总投资15亿元,引进6个海洋育种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北方最大的海洋种业繁育中心,为实现种业振兴、打造‘蓝色粮仓’提供坚强支撑。”琅琊镇党委书记李守晟介绍,目前,项目已吸引黄海研究所等7家科研院所与各海洋苗种培育企业建立合作关系,70余名科研人员参与研发。达产后,可实现年营业收入10亿元、税收1800万元,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新区涉海类企业蓬勃发展。
在该项目的陆域研发培育基地,分布着海参、对虾、龙虾和鱼贝苗种培育区。青岛瑞滋集团与黄海研究所历时12年联合培育的刺参“参优1号”是其中产业化最成功的代表。“‘参优1号’抗病力强、生长速度快、耐高温,是我国首个具有抗逆性状的刺参新品种。”青岛瑞滋集团总经理范瑞介绍,高温、病害是制约海参养殖的重要因素,“参优1号”因其优良性状受到市场青睐。目前,和其他海参相比,“参优1号”市场价格高30%—40%,在国内刺参苗种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记者了解到,陆域研发培育基地已入驻青岛瑞滋全国首家国家级刺参良种场项目、青岛卓越海洋集团现代渔业种业提升示范项目,合计投资4.5亿元,项目均于今年3月开工,计划12月底一期竣工,2023年12月底二期竣工投产。
重点项目是稳定经济运行的压舱石,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源。今年以来,西海岸新区加大海洋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保障力度,统筹推进海洋领域项目招引,1-9月份,加快推进总投资2000亿元的101个海洋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259亿元,新开工25个、竣工8个,项目在建率超过90%。新引进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金能海上光伏发电等过亿元海洋项目42个,计划总投资1300亿元以上。
一个项目,是一个新的增长点;一批项目,构成一个新的增长极。
明月海藻海洋中药制剂项目、聚大洋首条年产50吨海藻寡糖项目投入使用,前三季度,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重点规上企业实现营收85.6亿元,同比增长20.8%;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实现养殖常态化、品种多样化,“深蓝2号”系列网箱开工建设,探索推进“一个规划,四个办法”管理体系……西海岸新区现代海洋产业实现量质齐升。
强化科创硬支撑
海洋是生命之源,一颗小小的海藻里也蕴藏着巨大的财富。
青岛国际寡糖制备中心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领衔的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和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共同推进,是管华诗院士团队“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突破原材料供应的重要一环。
“通过海藻制备的海洋寡糖,结构特殊,生物学活性广泛,应用前景广阔。”青岛聚大洋藻业集团董事长吴仕鹏介绍,从海藻多糖到海藻寡糖,创新技术的应用让原料产值从每吨20万元跃升至200万元。
西海岸新区滨海大道与琅琊台南路交叉口,聚大洋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规模初具。项目总投资7亿元,主要建设海洋生物医药科技孵化区、成果转化区、集团运营总部,打造“众创 孵化 加速 产业园”的全链条式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项目分两期建设,其中,一期占地41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于2019年3月开工,今年6月投入运营,目前聚大洋集团总部已入驻,中国电子系统工程第二建设有限公司、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正在陆续入园;二期正在进行土地组卷工作,计划2023年6月开工。达产后,可实现年产值110亿元,税收3亿元,带动就业600余人。”谈起项目进展,吴仕鹏满腹豪情。
在西海岸新区,科技兴海已成为经略海洋的强大动力。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字号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新区在船舶海工装备、海洋生物等重点产业推动产学研协同攻关,一大批新兴产业项目正积厚成势,孕育着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未来生态。
今年以来,青岛国家海洋科学城建设成效显著,中科院青岛科教园、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哈工程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古镇口校区等四所双一流涉海高校一期全部建成使用。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北京、青岛两大研发基地全部启用,15个研究中心团队陆续组建进驻。青岛华大持续推进“万种鱼基因组计划”等国际科学计划,成功举办第四届国际海洋基因组学大会。
为强化新区与院所战略叠加、平台融合、同频共振,精准引导和推动一批科技成果在新区落地,助力新区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今年6月,新区制定实施《关于支持大院大所向区向海发展的意见》,打造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矩阵”和海洋国际合作“前沿”,积极推进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实体化运营,8项涉海成果获202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开放合作隆高地
11月11日,“萨芬动力”轮在山东港口青岛港鸣笛启航,标志着“中东-远东”新航线正式开通。新航线的开通,将为港口带来单次近3800标准箱的集装箱吞吐量,并为贸易企业提供新的高质量发展国际物流通道,加强与中东地区贸易航运往来,更好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伴随不断拓展的新空间,还有屡屡刷新的新速度。
6月28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德翔许明”轮作业中,桥吊平均单机作业效率达到60.18自然箱/小时,效率高出同行平均水平近一倍。这已经是码头投产5年来,第九次刷新自动化码头作业世界纪录。
今年以来,在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道路上,西海岸新区稳步前行。山东港口青岛港稳居中国北方港口首位,1-9月份,完成货物吞吐量4.77亿吨,同比增长10.0%,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00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2.2%;营业收入148.01亿元,同比增长15.48%,实现吞吐量、经营业绩双增长。
开放,一直是西海岸新区最为鲜明的特质。
今年以来,新区海洋开放合作通道日益畅通。青岛自贸片区形成24项海洋领域制度创新成果,“蓝色自贸”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新模式在全省进行复制推广,山东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成功落地首单电子仓单质押业务,东北亚船舶交易中心实现首艘国际船舶交易业务。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功能不断放大,成功举办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和东亚海洋博览会,联合国首批5个、全国唯一的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获批落户,新区成为我国首个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的地方政府。
此外,西海岸新区坚持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之路。灵山湾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龙湾海岸带保护修复项目竣工验收,古镇口岸线修复及综合治理工程开工;年度完成渔业增殖放流3.85亿单位,伏季休渔工作获得省农业农村厅高度认可;灵山岛省级自然保护区获cqc全国首个负碳区域认证,自然碳汇交易中心交易平台加快搭建;实施海洋品牌培育创建行动,发布全省首个海洋渔业区域公用品牌“灵琅八鲜”;成功举办第58届琅琊祭海祈福仪式,青岛贝壳博物馆入选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下一步,区海洋发展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塑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势,以决战决胜姿态冲刺全年目标任务,以实干实绩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见效。